文昌的具体风貌特征(文昌的具体风貌)

阅读:9 来源: 发表时间:2023-01-31 20:56作者:秋天
    接要: 有很多朋友在寻找文昌的具体风貌相关的资料,本文为大家罗列出文昌的具体风貌特征一些文章介绍,希望可以帮忙到需要的朋友。如果用得上记得收藏。本文目录一览:1、来到文...

有很多朋友在寻找文昌的具体风貌相关的资料,本文为大家罗列出文昌的具体风貌特征一些文章介绍,希望可以帮忙到需要的朋友。如果用得上记得收藏。

本文目录一览:

1、来到文昌旅行,随手一拍就是风光大片!

2、海岛古城,文昌

3、文昌的地理环境

来到文昌旅行,随手一拍就是风光大片!

海南并不缺乏美丽的海滩,但这里的海滩却是公认的美!月亮湾有着洁白宽阔的沙滩,清澈湛蓝的海水,当你脚踏上这片海滩的时候,内心会被这动人的美所征服。细软洁白的沙子触摸着足底,包裹着脚踝,有一种说不出来的舒服。

挑一个天气晴好的时间登上铜鼓岭,就可以清晰地看见蔚蓝的月亮湾全貌,一层一层的海浪击打着沙滩,天设地造地形成了那一弯月牙。无数重颜色在淡淡的雾里,在轻轻的风里虚无缥缈地变幻着。吹着海风,仿佛自己置身于梦境,似真似幻,让人沉醉,让人震撼。

铜鼓岭位于文昌市龙楼镇,与发射基地同处一个镇。以铜鼓岭为中心,包括淇水湾、月亮湾、石头公园、宝陵河、云龙湾、大澳湾等组成铜鼓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铜鼓岭西连内陆,东濒南海,绵亘20多公里,是海南的最东角。这里山美石奇,传说动人,素有“琼东第一峰”之美称。铜鼓岭主峰海拔338米,三面环海,地貌奇特,植被繁茂;景区有神庙、和尚屋、尼姑庵等古迹,有仙殿、仙洞、风动石、银蛇石、海龟石等奇岩异石。

上山可以沿着盘山公路开车或步行;如果在半山腰雨林栈道入口处钻进新修的登山古道拾级而上,可以真正领略到许多珍稀植物及根抱石等各种热带雨林自然景观,一路上乐趣颇多。登高远眺,月亮湾海浪翻涌千层,海天一色空朦,渔帆游弋,群鸥翱翔,远眺七洲列岛如彩珠洒落海中,美不胜收。

地址:文昌市龙楼镇

石头公园位于云龙湾和铜鼓嘴之间的铜鼓角山下。这些石头其实在海南岛很多地方都有,但是因为依附于铜鼓岭,更因为这些石头是地球深部玄武岩浆沿断裂带上升喷溢地表而形成的玄武岩,石头公园的石头就变得不同寻常了。

海滩上的大小石头早被海浪和风雨侵蚀得如鬼斧神工般形态各异,颜色不一;坐在礁石上,看着海水扑打巨石掀起的阵阵巨浪,听着那隆隆的巨响,你会深深体会到大自然的威力与魅力。

在这里,各种各样的石头会让你眼花缭乱,观看浪花拍打着巨石的乐趣会让你心旷神怡。这里更是自驾游爱好者们的宠儿,每逢节假日,便会有许多外地车牌的自驾车纷纷前来游石头公园。想要领略自然魅力的你还在等什么呢?

地址:文昌市龙楼镇石头公园

海南四面环海,有灯塔不足为奇,但在文昌有一座灯塔名气很大,被誉为“亚洲第一灯塔”。这座塔就是渔民们所熟知的木兰灯塔,如今不仅仅渔民熟知,身边爱 旅游 的小伙伴都知道它,说它是海南文昌必去的景点之一。

白天,银白色的塔身高耸于蓝天碧海之间,美丽壮观,如果清晨你来到这里,就可以参观这座亚洲最高的现代化大型灯塔,感受这座琼岛东北部最重要航标带来的震撼。夜晚,木兰灯塔的二道长长的光柱,穿过深邃的夜空,交叉飞舞,景观也是相当震撼,不少摄影爱好者用影像记录下了木兰灯塔夜晚的静谧。

当然,木兰灯塔并不仅仅只有塔,它所在的木兰头由7个具有独立性的月牙形沙滩,怪石区和约6平方公里尖三角形陆地组成。银白色的沙滩上横卧着奇形怪状的巨石,光滑浑圆,鬼斧神工,千姿百态。徒手在石头间攀爬跳跃,总能寻找到童年时的乐趣。爬到奇石的顶端,居高远眺,这一派奇特的自然风光尽收眼底,好不过瘾。

地址:文昌市铺前镇

“文昌河畔紫贝山阳,文昌中学桃李芬芳……”正如文昌中学校歌中唱的,文昌如同其名“文运昌盛”,自古以来重教崇礼,人才辈出,特别是近代以来,文昌更被称为“文化之乡”。游走于文昌的大街小巷,不时可以听到学堂中朗朗读书声,尤其是在文化底蕴深厚的孔庙里。

据史料记载,1042年(北宋庆历年间),文昌在旧县治所在地安知乡何恭都潭布村(现文昌东路镇下路桥南)的县衙旁建起了海南地区第一座孔庙。1375年(明洪武八年)迁于现址,建筑面积3300平方米。它是海南省保存得最完整的古建筑群,也是我国南方最具特色的古文化游游点之一,被誉为“海南第一庙”,属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地址:文昌市东风路77号

人们常说,文昌椰子半海南,东郊椰林最风光。感受椰风海韵,一定要来文昌。位于文昌市东郊镇海滨的东郊椰林,是海南较早知名的著名景区之一,这里椰树成片,椰姿百态,沙滩洁白、海水清澈,自然美景令人陶醉。

步入林区,只见大小、高矮、直弯、斜曲的各殇椰树参差错落,上生土长,自然成林。林下路随树转,曲折盘旋。东郊椰林有红椰、青椰、良种矮椰、高椰、水椰等品种,共50多万株,步入林区,可见大小、高矮、直弯、斜曲的各态椰树参差错落,蔚然成林。

这里有着典型的椰风海韵,以椰香特色饮食和多种海鲜吸引众多游客。上午可以喝上最甜最新鲜的椰汁,下午可以步入椰林小道散步或开展各类沙滩活动和水上运动,傍晚在海边看日落、夜里在错落于椰林间的风情小木屋里安睡。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不过如此。

地址:文昌市东郊镇海滨半岛

文昌作为华侨之乡,怎么能少得了南洋风情街?该街道为上世纪20年代拆城墙筑河堤而建,是当时大批文昌华侨商人回乡在此兴建二、三层的南洋骑楼建筑。它是文城商业经济的发源地,有着丰富的华侨文化内涵。

2011年,文昌市委市政府对南洋风情街进行全面改造,使其以“怀旧”的风貌重新亮相,立面灰色的骑楼沿着青石板街道蜿蜒铺展。街头的骑楼、牌匾和众多雕像向市民及游客们“诉说”着文昌华侨下南洋的故事,充分展示了文昌华侨文化的绚烂多彩。

解放后我国北影、长影、上影、珠影等多家电影制片厂,均选择文南街做为外景拍摄地,摄制了反映近现代题材电影,如《海外赤子》《情天恨海》《天涯怪客》《台湾人的根》等十余部电影。喜欢电影的朋友们,一定不能错过这里!

地址:文昌市文城文南老街

文昌滨海 旅游 公路是海南第一条 旅游 公路,横贯美丽乡村、田野,连通了昌洒、龙楼、东郊、文城四镇,把文昌的人文地理风光连成一片,通过滨海 旅游 公路几乎可以到达文昌每一个热门 旅游 景区。

当你驾车行驶在滨海 旅游 公路上,你会发现,每走一段,都是一处风景,做到路在景中、景在路旁,东郊椰林、铜鼓岭、月亮湾等等景点的名字都被一条蜿蜒的公路串联起来。享受完椰风海韵,观赏了铜鼓佛光,最后在月亮湾畔看大海怒放。

海南最负盛名的传统名菜,号称海南“四大名菜”之首。文昌鸡是一种优质育肥鸡,因产于海南省文昌市而得名,其特点是身体不大、毛色鲜艳、翅短脚矮、身圆股平、皮薄滑爽而且肉质肥美。文昌鸡的传统吃法是白切,蘸着吃的酱汁则是精髓所在,同时配以鸡油鸡汤精煮的米饭,让人叫绝。

抱罗粉是海南文昌市的特色小吃,因盛起文昌市的抱罗镇得名。相传自明代起抱罗粉就成为抱罗镇闻名四乡的 美食 了。抱罗粉属汤粉类,贵在汤好,汤质清幽,鲜美可口,香甜麻辣。抱罗粉的汤较甜,但这是一种独特的鲜甜,甜而不腻,且甜中带酸,酸中带辣,其味妙不可言。

“又圆又滑两头尖,左右逢源名声扬”,说的正是文昌民间的传统小吃粿仔。粿仔,原产地文昌市东阁镇,别看它个头小,里面虽没有像饺子所含的丰富肉馅等“内里乾坤”,但是从熬姜糖水到制作花生碎等佐料,层层工序都要注意“火候”,考究师傅的“功夫”活儿。由细米粉制作而成的粿仔自然而然地散发着浓浓的“ 养生 味”,温辣甜润的味道令人回味无穷。

糟粕醋又称“女人醋”“三八醋”,是海南省文昌市的一种传统民间小吃,其中以文昌铺前的糟粕醋最为有名。糟粕醋采用民间酿酒过程中产生的酒糟发酵产生的酸醋作为汤料,外加蔬菜、动物内脏、脆骨等做成,辅料配以辣椒、糖、味精等。味道微辣酸甜可口。经常被作为餐前小吃食用。

香煎马鲛鱼,铺前一绝。据铺前一位老渔翁说,马鲛鱼在海南本地又俗称黑鱼,是深海野生鱼,分布于中国沿海,在南海以海南文昌铺前最为著名。马鲛鱼虽是近海鱼类,却极难存活,所以新鲜上市的马鲛鱼最受欢迎。香煎食之,咬下去外焦里嫩,肉质细密,鲜咸香滑,用鱼头熬汤更是一种享受。

锦山牛肉干特点是肉脆味美、香甜适口。细啃慢嚼,津津有味,是下酒的上乘食料。锦山牛肉干讲究配制技术,制作一般经过选肉、切块、配料、腌肉、熬煎、晒干、烘烤等工序。水牛肉或黄牛肉都可以,但要选购肥壮的老龄牛的精净肉。锦山牛肉干味道特别香美,吃时蘸醋和辣椒配成的佐料,又别有风味。

海南文昌的乡土 美食 不少,重兴赤烧算得上响当当的一种。呈黄金色、半透明状的重兴赤烧,色、香、味俱全,绵甜可口,还带些淡淡辣味,吃后口齿留香。重兴赤烧已经成为当地人们饭桌上的佳肴 美食 ,也是逢年过节赠礼的上品。它还是海外华侨每每返乡省亲时带给国外亲人品尝的“家乡味道”。

文昌空心煎堆是海南省传统的名点,属于海派菜。煎堆又称麻球,色泽金黄,体积膨大滚圆,皮薄酥脆,香甜可口。

在海南文昌,传有“无鸡不成宴,无凤会糯米花不像过年”的谚语。凤会糯米花做为文昌民间传统春节必备的年货小吃, 历史 久远。凤会糯米花加工的整个过程最关键的是对火候的拿捏上。每种料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气候下有不同的火候要求,要拿捏的恰到好处,方能达到色、香、味具全。

海岛古城,文昌

地处琼北,远离中原,三面环海。和许多近海地区类似,古邑文昌一直与政治中心相距甚远。自汉朝建制以来,潮湿与荒蛮一度是文昌的代名词,时光与海浪并行,冲刷着这片土地,带来了瑰丽的颜色,也打磨着曾经的古色:昔日的化外之地成为文化之乡,朗朗书声隐现椰林,赫赫权贵起了又落,唯有门口石狮诉说着昔日主人的辉煌。

千年时光里,文昌的一切都在悄然改变着,不变的也许唯有那些伫立百年千年的古建,它们隐藏在高楼大厦身后,淡然微笑。

成为文昌之前,这个被海风咸湿气息充斥的地方曾数易其名。初为南越国属地。公元前112年夏季,汉朝第七任皇帝刘彻在权衡数年之后,掀起了对南越国的战争,仅仅两年之后,文昌便随同整个海岛被大汉王朝收入囊中,于是继大败了最北的匈奴之后,汉武帝又将帝国南部的国界线推江跨海扩至海南,史无前例的扩大了帝国的版图。史书上称武帝因得“大州”而高兴,并将整个海岛分为珠崖与儋耳二郡。

文昌便归属于珠崖,并被武帝赐名“紫贝”。没有人知道为何这位毕生足迹止于陆地的帝王,为何为文昌起了这样一个充满海洋风情的名字,但无论如何,文昌终于建制,并以紫贝之名进入历史。但帝国终究还是无力照拂这片过于偏僻的土地。仅六十四年之后,即初元三年(前46年),珠崖郡便被撤销,紫贝也随之成为废县。

岁月如水,永不回头,当汉赋成为古韵,三国人物被历史捻为尘埃,而后是晋代衣冠、六朝的浮靡风华,六百年时光幽幽而逝,到了隋朝,这块海岛才重新被人记起——隋大业三年(607年),文昌在紫贝县故墟上重生,被赋予一个新的名字“武德”。

而后隋被唐灭,高祖李渊新设年号为“武德”, 因文昌邑名与年号相冲,于是“武德更名平昌,隶属崖州郡”。得名“平昌”之后二十年,文昌再次易名。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唐太宗将平昌县更名为文昌县。“文昌”源自“偃武修文”,太宗为文昌更名,便是想让这个海南之岛、化外之地被教化。而文昌也终于进入命运设定的轨道,之后,尽管归属的州郡有更换,具体的辖区有改变,文昌的名字却再也没有变过——贯穿了一千四百年时光的,便是“文昌”这两个字。

人们相信人的名字暗含其命运,城名亦如是。而自从成为“文昌”,文昌也真的“修文”了起来。始建于北宋庆历年间(公元1042年)的文昌孔庙,便是文昌风雅起,文脉兴的见证者。自武帝独尊儒术、儒学成为显学,建、扩孔庙之风也随之兴起。历史上的孔庙有两千多所,按照兴建原因的不同,分为三种,一是孔氏家庙,供孔氏族人祭祀之用,二是国庙,为国家祭祀孔子的专用庙宇,三为学庙,既用来祭祀孔子,也充当学子的学宫,文昌孔庙便是学庙,是后来作为文昌文化中心的文昌学宫的起始建筑。后来文昌获誉“一里三进士”,根源便是孔庙为这片大地注入的文墨灵气。

文昌孔庙初建于安知乡何恭都潭布村(现文昌东路镇下路桥南),孔庙周边山清水秀,源于琼山境内的平昌河从孔庙外悄悄流过,经下路溪,藤桥溪,在宝芳境内注入八门湾。如此宝地,自然不能为孔庙独享——这也是文昌县治的所在。二百八十九年后,即元顺治二年,文昌县治迁至奉化乡北山都,孔庙也随之搬迁。此时,文昌已有重教传统,元人以“右”为尊,迥异汉人,经商议,文昌学人决定暂以元人习俗定尊卑,孔庙的位置因此被定在县治右侧。

后元灭明兴,汉族正统回归,为示对文教的重视,继任的文昌知县不惜费时费力,将文人心中的圣地孔庙迁到县治左侧。明代以来,县学之外,文昌书院、社学、义学发达,学宫也不断扩建,数百年间,经十数次搬迁、增建、改建和修葺,文昌孔庙终成过万平方的硕大建筑群:清朝,增建文昌宫、明伦堂、尊经阁、蔚文书院,至民国,又有了民国图书馆。

即便在数千座孔庙中,文昌孔庙也显得十分独特:这是中国惟一一座不开南面大门的孔庙。在科举为文人唯一晋身之途的年代,“状元”二字也是孔庙中学子的最高追求。建造孔庙的古文昌人所许诺的“不出状元,孔庙便不开大门”,即是愿望,也是勉励。文昌至今是否出过状元已不可考,但孔庙至今却仍没有开大门,只保留了一左一右两个侧门。

上写“礼门”二字的侧门外立着一块古朴石碑,上刻“文武官员到此下马”八个大字,这也是所有孔庙的传统建筑。开设正门之处立着一个穿墙凿刻的圆形双龙盘绕雕塑“龙门”,顶部分两层,以琉璃瓦覆盖,四角饰以明清宫殿式楼檐,收尾处却更尖细,且向上卷起,最终收回内侧,似鱿鱼尾部。

文昌孔庙整体建筑群呈东西走向,且左右对称,前庭中主要建筑为棂星门、泮池、状元桥和孔子全身塑像,后院则坐落着大成门和大成殿。棂星门旁边有古井名曰“圣泉”,据说自建成起,井内一直泉水莹然,从未干涸。泉水清澈,数百年前学宫学子取井水降暑解渴,数百年后文昌居民仍能直接饮用泉水。

后院大成殿为框架式木建筑,屋顶为九脊殿,柱子和墙面多斑驳,殿外墙壁以文昌典型的壁画装饰。文昌壁画历史不过两百年,且多出现于民居中,以壁画装饰大成殿,既因对孔子的尊崇,也是因为文昌人急于把孔子变为文昌的自己人,这也让大成殿多了明显的文昌味道。

汉族人自宋代便开始陆续搬迁至文昌,经元明清,终于在黎族聚集的海南开辟出了一个“无黎”的汉族聚集地。文昌十八行村的历史可追溯明代,第一批居民便是从同为沿海地区搬来的福建人。得益于文昌的文教传统,明清两代,十八行村众多学子皆由科举走上仕途。衣锦还乡当然要大兴土木,以石材好木盖新居,于是在其他地方的古居们不堪风雨催压陆续被推倒重建之后,十八行村仍能维持百年前的样貌,洪水台风不能改变其分毫。

“十八行村”之名源于村里的十八行住宅。从空中俯视十八行村,可见整个古村以扇形排列。所有院落都有着统一的朝向,构造大致相同,均是高墙深院青砖黛瓦,连屋角飞檐的翘起弧度都一致,整个古村的宅院分为十八组,每组房屋连成一段笔直的线条,各组房屋之间均以宽度相当的石板小巷相隔。

和如今城镇结构出于规划不同,十八行村的特殊格局始于偶然。十八行村修建伊始,先祖们只建了一行老宅。随着血脉延续,十八行村成为一个子嗣兴旺的大家族,也因此不得不开始扩建或新建宅院。为住处尽量靠近,十八行村人紧靠老宅并仿照老宅结构重建新房,数代过去,村落便成了如今的十八行格局。

十八行村村口立着两块上马石和一对抱鼓石。上马石呈台阶状,顶部剥蚀严重,侧面祥云状花纹却仍清晰可见。抱鼓石鼓座为对称的浪花状,浪花中心为侧立的石鼓。同样摆放在村口的,还有一个一米高的莲花状石水缸。于是人们未进古村,古时士子们“春风得意马蹄疾”、着锦披红的盛况便迎面而来了。

真正走入十八行村,更如同掉进时光缝隙。从踏入那一刻起,彩色世界变为灰白照片,熟悉的现代都市不再,代之以明清风雅构建的古居:十八行村,是活的古城遗址。进村便如同行走在古城墙间,脚下踩的是海南古民居曾经踩过的石板,被频频拍照的青苔累起的墙壁也曾承载过数百年前海南古民的目光。

几乎所有古屋房顶都以五彩瓦装饰,脊顶尾部则固定着造型古朴、色彩艳丽的石材雕件。这些位于古屋最高处的雕刻品直接承受风雨的冲击,它们彼此相伴,与同样拂动在海风中的椰林一起,见证无数个日出日落。可惜无论是五彩瓦还是雕件,颜色都已在时光中散尽,统一为灰黑色,甚至爬上了霉斑。院落大门仍保持着明清时的红色,造型精巧的铜质门环上,未使用的部分绿绣斑斑。

十八行村最古的宅院林家宅,又称“九牧堂”,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据考证,“九牧堂”之名始于唐代,闽林始祖林禄的孙子林披有9个儿子,且都官居刺史(又称州牧),这支林氏遂以“九牧堂”为其堂号。后林氏后人四散,中国各地便都陆续出现了名为“九牧堂”或“九牧世家”的建筑——十八行村的祖先便是林氏后人。

九牧堂坐南向北,初建时用材非常厚重,也因此才能抵挡潮湿海风的侵蚀,屹立不倒直到今日。四百年来,虽经历无数小修小补,九牧堂的基本框架和布局仍维持着原有格局。但岁月终究在这所老宅留下了痕迹,支撑梁架的木柱光滑不再,木柱下的石柱上也留下了厚重的苔迹,,唯一不变的或许只有屋内的地板。这些有着无数蜂窝状小孔的地板取材于大海。从海里采来砗磲、珊瑚礁,以海南花黎木将其烧成粉末,再经特殊手法打成地板,终能保持百年不变形,坚固平整一如初建。

文昌人下南洋始于宋末元初,到明朝,出洋者已在1000人以上。所谓南洋,其实是指东南亚,至清朝,江苏以南的沿海诸地便也都被称为“南洋”了。清末西学东渐,科举不兴,即为谋生也为求学,文昌下南洋之风达到顶点,至建国,这股风气开始转淡,但由此反哺的南洋风格住宅也已经在文昌的民居中留下了深深的痕迹。

文昌骑楼遍布,仅保存完好的骑楼大街便有两处,即文南街骑楼与铺前骑楼老街。骑楼为外廊式建筑物,上楼下廊,这种结构既能让骑楼抵抗风雨侵袭,又能用来遮阳,在气候炎热潮湿的东南亚十分盛行。华侨从南洋归国,有感于文昌与东南亚气候相近的环境,开始仿照南洋兴建这种实用性非常高的建筑。文昌所有骑楼都是华侨所建,是华侨们衣锦还乡的见证者,因此,文昌骑楼又有“半部文昌华侨史”之称。

除了纯南洋风格的骑楼,文昌还有许多结合了南洋风格、中国传统民居的建筑,符家宅便是其一。符家宅始建于1915年,历时三年建好,为三栋两层骑楼式大院,深藏于海南文昌市文城镇头苑松树下,因屋外松林密布,亦称“松树大屋”。

大宅外观为典型的南洋式层叠通透的拱券造型,从最外面便能一眼看到最深处,迥异于中国传统的曲径通幽,但遍布大宅的葱郁树木依然让人有如在山林之感。承重的柱子为方形,底部稍宽,有明显的拼接痕迹。百年过去,拱券上精细的花纹已被腐蚀为灰黑色,难以辨别。房顶也没有沿用中国传统的飞檐,而以半弧形取代。

骑楼元素主要体现在连廊上。拱券贯穿整栋建筑,两侧楼房外沿突出,纵向连接,成为连廊,以遮雨遮阳。站在外面看来,整个符家大宅便似是由两组骑楼对接而成。宅内还建有多个圆窗,圆窗、侧门与拱券中都有弧形元素,层层嵌套,呈现出景中套景的视觉效果,这也是符家大宅将弧形装饰元素和拱券运用发挥到极致的证明。

与南洋式架构内对应的,是大宅内充满传统美感的细节处理。横屋面向天井的围栏均以透雕装饰,透雕的图案为重复的传统图案:铜钱、蝙蝠、寿桃等。屋顶和侧边门楼也以雕刻装饰,并辅以彩绘,但都被厚重的青苔遮盖。

自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起,留居文昌的符氏后人相继去世,符家大宅也因失去了照料,逐渐残破下去。但虽经一个世纪的风雨打磨,五十多年的闲置,符家大宅骨架仍在,至今仍被视为文昌侨式建筑中的扛鼎之作,与骑楼老街一起,迎接着一批批循传奇而来的游人,展示着文昌百年华侨曾经的辉煌。

文昌的具体风貌特征(文昌的具体风貌)

文昌的地理环境

文昌位于海南岛东北部,地处东经108°21′至111°03′,北纬19°20′至20°10′之间,东、南、北三面临海,西面与海口市美兰区和琼山区相邻,西南面与定安县和琼海市接壤。全市平面轮廓近似半月形,南北长99公里,东西宽65公里,环疆长285公里,土地总面积2488平方公里,占全省的7%。,海岸线长278.5公里 ,海域面积4600平方公里,有大小港湾40个,东极七洲列岛是中国领海基点之一,总人口约59万人(2012年)。

位于文昌河畔文城镇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商贸中心,距省会海口市63公里,市境分为文城、清澜两座城区,文昌市委、市政府部分行政机构已于1997年7月1日迁往清澜开发区正式办公。 文昌市属热带北缘沿海地带,具有热带和亚热带气候特点,属热带季风岛屿型气候。光、水、湿、热条件优越,全年无霜冻,四季分明。年平均温度23.9℃,多年在23.4~24.4℃之间,年最低气温0.3~6.6℃,出现在1月份。年平均10℃积温为8474.3℃,。年平均日照1953.8小时。夏日日照最长是13.19小时,冬日日照仅10.57小时。年太阳辐射总能量为108.8~115.0千卡/平方厘米。雨量丰富,但时空分布不均,干、湿季明显,春旱突出,常年降雨量1721.6毫米,平均1529.8~1948.6毫米。雨季主要集中在5~10月份间的汛期,雨量占全年的80%,对于发展热带农业生产条件十分有利。但也有不利的因素,就是雨季主要集中在5~10月份间,而11~4月降雨量仅占全年的20%左右,是造成该市历史性春旱的主要原因;再的是8~11月间该市常受到强热带风暴和台风的影响,年平均发生2.6个,使之造成农作物以及人民生活财产的损失;另外在清明前后的清明风80%的年份都有发生,常造成早稻受害而减产。这三种原因制约着该市农业生产的低而不稳。 文昌市常年平均湿度为87%,最小湿度为34%。

上面的内容就是文昌的具体风貌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文昌的具体风貌特征、的内容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 文昌的具体风貌特征(文昌的具体风貌)

    有很多朋友在寻找文昌的具体风貌相关的资料,本文为大家罗列出文昌的具体风貌特征一些文章介绍,希望可以帮忙到需要的朋友。如果用得上记得收藏。本文目录一览:1、来到文

    2023-01-31阅读:9
  • 石竹花有什么颜色(石竹花什么颜色旺文昌)

    如果您正在寻找石竹花有什么颜色那么本文刚好为大家整理了各方的说法,同时还有石竹花什么颜色旺文昌可以一起阅读,希望能够帮到您。本文目录一览:1、石竹花哪个季节开?

    2023-01-24阅读:8
声明

删帖请联系zhiyihome@qq.com;